您的足迹:首页 > 小星星荐 >第十四章 避免触怒孩子

第十四章 避免触怒孩子

六A的力量.jpg

     (迪克·戴依)

    你是怎么被带大的?就是说,你父母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风格?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显示出你自己对家长权威的认知和态度即:家长的权威究竟是什么?该怎样运用?在后面197页的图表上,列出了大多数家庭中的四种教育风格:

    *专制型“你非听我的不可!”

    *溺爱型“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忽略型“我才不管你做什么呢!”

    *关系型“我在聆听……我关心你……我想要明白你的想法……这次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

    专制型父母绝对掌权

    以上的每一种风格都显示了家长对自己权威的某种认知和态度。专制型父母是一个“绝对掌权者”,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专制型是指“掌握和行使绝对权力”的独裁者;第二类,用稍微委婉一点的说法,专制型就是“把绝对的个人权力强加在他人身上”;最后一类最轻的专制型就是“自我意志相当强的人。”从197页的图片上可以看出,当专制型父母在孩子身上掌握绝对权力的时候,一般都严于管教,很少鼓励支持。“约束”明显超过“爱”。在某些家庭中,专制型父母的情况更糟,虐待孩子的悲剧时有发生。报纸上有关殴打孩子、不给孩子饭吃以及把孩子关起来甚至长达一年的报道屡见不鲜。

    最近我读到一篇报道,一位在“受虐孩童热线”工作的警务人员调查了一对有7个孩子的夫妇,发现他们把一个营养不良的12岁女孩锁在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小笼子里。里面到处都是排泄物、快餐食品的包装盒,地上爬满了蟑螂。里面的孩子从发育上看只有7岁,衣衫褴褛,满身尿渍,脸上布满了殴打的淤伤。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那个小女孩在笼子里已经关了至少一个月,在过去的10年间她不断地忍受着这种周期性的虐待。从表面上看,她其余的6个兄弟姐妹的遭遇好像没那么严重,那位发现小女孩受虐待的官员说他已经看到不下几百起虐待儿童案,可“没有一起有这么残忍”。

    显然,这种类似用“绝对控制”的方法养育孩子的父母极为少见,令人难以置信。这种家长是罕见的极端例子,尽管许多情况没那么严重,可是对许多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摧残。

    专制型父母常常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许多专制型父母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他们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简言之,看上去为孩子的需要付出了一切,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可单单就没有足够的爱和支持。

    虽然他们从来都不会打孩子或把他们锁在笼子里,可专制型父母在家中仍然是一个绝对的掌权者,他们严于规定,却疏于彼此的关系。

    在专制中生活会导致孩子有两种表现:要么逃避;要么抗争。当孩子选择逃避时,他们典型的反应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会顺从,很听话表面上是这样。但他们的内心蠢蠢欲动。达拉斯神学院的基督教教育学教授霍华德·亨得利克博士经常说起一个父亲让孩子坐下的故事。孩子不想坐下,父亲向他吼道:“要么你自己坐下,要么我强迫你坐下!”

    孩子是坐下了,可他心里在嘟哝:“虽然我表面上坐下了,可我心里面是站着的!”

    还有一种变相的逃避,孩子因长期的压抑而崩溃,从而采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方式,因为他们再也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也不排除最糟的可能性自杀。

    当一个孩子选择抗争的时候,他的怒气通常表露在外。他会抱怨、顶嘴甚至在言语和身体上对家长进行攻击。换言之,孩子有很强的逆反行为,因为他必须要遵行的规条中并没有以他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也没有爱在其中。

    当我在作婚姻和家庭辅导时,我总会遇到那些专制型的父母,他们最后都会绝望地向我埋怨道:“这个孩子我真是没办法了!他干什么都捣蛋不听话、不做作业、不准时回家……我实在是束手无策了!”

    “那么,”我会问:“你会做些什么呢?”“我当然要关他的禁闭不许看电视、不给零花钱、不给他汽车钥匙。我说了要关禁闭,那就真关禁闭!”我有一个策略,从来不告诉家长们该怎么对付孩子。可在这种情况下,我总会给他们相同的建议:

    “你愿不愿意暂时不提你的规矩和惩罚,尝试着先和孩子们处好关系?”

    “不提规矩?你可不了解我的孩子!他会无法无天的!”

    紧接着我的下一个问题肯定是:“那么,你的办法管不管用呢?”

    多数家长都明白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显然,他们的办法不管用,否则他们不会到我办公室来,把家里的麻烦事告诉我,还要付给我钱,从我这儿支招。有些家长会采纳我的建议,偶尔也会改换一下方式。可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我行我素。毕竟专制型的人很固执,很难改变。他们的“绝对权力”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以至于一旦失去的话,他们便会失去安全感。

    你教育子女的风格属于哪一类?

    *专制型:强有力的约束却很少鼓励支持

    *溺爱型:强有力的支持却很少约束

    *忽略型:约束和支持几乎都很少,甚至没有;孩子感到自己似乎根本不存在

    *关系型(权威型):在约束和支持间有正确的平衡点

    另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式”

    子女教育风格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式的父母,他们在支持上非常强而有力,可在约束上很懦弱。如图所示,爱的比重比约束更大些,再者,在家庭环境中也有相当的不均衡。或许你听说过或见过溺爱式父母的行为举动,在孩子们弄坏花盆、家具、摔坏东西时,家长却站在一旁袖手旁观,其实这时就是孩子在掌握主动权。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要挟父母,他们会拒绝午睡、一味地发脾气以达到目的、大喊大叫地耍赖,逼到可怜的妈妈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屈服于他们的要求,息事宁人。比如这个小暴君突然想喝水了,妈妈便慌忙跑去给他倒水,可水拿来后,他又粗暴地把水泼了一地,就因为妈妈水倒得还不够快!

    妈妈站在一旁,端着剩下的半杯水,“要是我数到5你还不喝的话,”警告儿子说:我就端走了!

    自然而然地,等数到第五下后,孩子肯定还不喝。可当妈妈一走开,孩子又嚷嚷着要喝水了。家长和孩子的每回较量,基本上都是孩子在掌控,因为孩子知道:家长并没有设下什么规矩。

    在溺爱式教育下的孩子们尽管屡屡得逞,可他们并不比那些强权式家庭的孩子快乐,因为“爱”和“约束”之间没有平衡。说实话,缺少约束的孩子会这么认为:“要是爸爸妈妈真的在乎我的话,他们会注意我在做些什么……他们有时候该对我说‘不’……我想他们并不真正爱我。”

    溺爱的一代产生了忽略的一代

    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不知名的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名叫《勇于管教》。这本书在当时的父母中和出版界引起了震撼。本书的作者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儿童教育家。当时他在《勇于管教》一书中的观点是:“在爱和关怀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管教是可行的,孩子们需要学会自律,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制定一些规范和约束是必要的。”《勇于管教》俨然是一次正面的反击。因为在当时对孩子放任的教育方式风行全美,这种观点始于斯伯克博士编著的《育儿宝典》。当然溺爱式教育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一两本书就能成得了气候的。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直至60年代出生的父母受到颓废主义的影响,他们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生活中失去了信心,甚至金钱都能收买他们。

    20世纪50年代,境遇有所好转,这些父母便发誓要把自己失去的一切尽量弥补在孩子身上,他们要给孩子所有他们以前未曾得到的东西。所以他们就开始拼命地生孩子,造成了如今尽人皆知的“婴儿潮”。“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至1964年间。在“婴儿潮”中生孩子的父母在各方面都对孩子非常溺爱。

    一点都不奇怪,一个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很任性。在“婴儿潮”中出生的孩子被称作“自我的一代”,一旦当他们自己当上父母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渐渐形成了忽略型的教育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这种忽略显而易见,可在另一些家庭中并不多见。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媒体到处充斥着“拥有一切”的宣传事业、孩子、豪宅、靓车……许多父母都将之奉为成功的标志,并试图走捷径。结果是,正常的家庭生活遭到破坏,一些父母为了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不惜花许多时间自我奋斗,他们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对孩子缺乏关注,而这种缺乏就被视为忽略。

    我并不想一概而论地抨击婴儿潮中出生的父母。许多人还是能花时间陪孩子的,是称职的父母。可这种忽略的教育方式毕竟已经存在了。如果你也曾经因各种原因忽略了自己的孩子,那就请你重新再读一下本书中关于“时间”(Availability)的章节,好好把握住你和配偶以及孩子共同相处的快乐时光吧!

    要知道,你完全有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境,让孩子的物质生活一应俱全,可你的人和你的心却不在他身上!对孩子的忽略可以体现在各种方面,尽管有些不是很明显,可孩子能体察到。一旦孩子感到他们在爸爸妈妈心里根本无关紧要时,他们会很生气,并且感到受了伤害。

    的确,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就会成为“伤心和愤怒的一代”,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时候,同样的悲剧会延续到他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自己就是这悲剧的受害者。我生长在一个双亲离异的家庭,可过后他们又复婚了。身为一家公司的执行副总裁,我父亲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由此父亲和母亲搬到了一个社交活动频繁的社区,那里饮酒之风异常猖獗。最终,他俩都染上了嗜酒的习惯。

    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我,可他们依然醉心于自己的生活,对我的关注少得可怜。为了不给他们添乱,大多数时间我都把自己闷在我的小屋里听收音机,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好好学习。家庭的功能消失殆尽,家已经不像一个家,我成绩老是不及格,高中一年级还留了级。可这些并没有引起老师和父母的重视,没有人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在我留级的第二个学期末,我父母总算在鸡尾酒会的觥筹交错中清醒过来,意识到整个这一年他们都不曾看过我的成绩报告单。看了报告单后,他们便下决心试图要采取一些所谓“爱的行动”了。第二年我被送到一所预备学校,在那儿重修我的高中一年级课程。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成了家,先后有了4个孩子。毫无疑问,以前家庭功能失调的阴影还会延续下去。不久信仰就介入了我的生活,拯救了我和我的家庭。在我和妻子夏洛蒂成为基督徒后,我们便发誓我孩提时代的悲剧绝对不能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结果我们做到了!

    平衡“爱”与“约束”的法宝就是亲密的关系

    为了恰如其分地把握“爱”与“约束”(即支持与控制),父母所需的最佳方法就是亲密的(具有权威性的)亲子关系。如上图所示,爱与约束是均等的,这样就促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平衡。孩子既能感受到爱,又知道他们有一定的约束。事实上,与完全没有约束相比,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感。

    不足为奇,有权威的关系型父母体现的就是接纳(Acceptance)、赞赏(Appreciation)、关爱(Affection)和时间(Availability)。用杜布森博士书中的一段著名的文字来解释,关系型父母就是“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同时,关系型父母具有权威性。意思就是说,在自己首先对孩子承担责任、言出必行的前提下,监督孩子,凭着爱心公平地行使家长的权威。

    本书的绝大部分都在解释为什么你必须要用关爱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即使父母的关爱是一种与日俱增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你也不能忘记“约束”。约束是孩子得到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的约束可以让孩子得到锤炼、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如果没有家长的权威,孩子在作决定时就缺少坚实的依据和基础。没有家长的权威,孩子们就会无所适从。

    牧场的栅栏有益于羊群也有益于孩子

    一天,我在山上散步,对面迎来了一个用马车环游美国的人。他在一片草地上喂养他的牲口。我停下来和他搭话,听得出来他在畜牧方面很在行。所以我就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放牧的最佳环境?开放的草场?一大片有栅栏的草场?还是封闭的畜栏?”

    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有栅栏的草场好啰!”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牲口跑到开放的草场上,就会迷路,还会经常遭到野兽的攻击。开放的草场太不安全。还有,如果你把它们关在畜栏里的话,它们就永远只吃送到嘴边的饲料,不能到处漫步自己觅食。但是,如果你把它们圈在一大片有栅栏的草场上,他们呆在里面就很安全,不会迷路,又能够自己找食吃。”

    在那位美国人拉回他的牲口继续上路后,我细细回味着我们刚才的谈话,发现这些奇妙的看法均符合圣经。上帝已经在郁郁葱葱的青草地上供应了我们的一切所需,还有清泉供我们饮用(参看圣经《诗篇》23篇)。同时他也给我们安放了栅栏全备的律法,还有那在基督里让我们得自由的真理。有栅栏的草场不仅对牲口有好处,也给了我们启示,让我们知道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在当今这种鼓吹自由哲学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启示犹如一盏明灯。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约束的原因毋庸置疑,约束在孩子的生命中起到了稳定的作用,让孩子们懂得要尊重权柄。同时,爱和约束二者之间必须有平衡。一项关于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研究调查显示:在父母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在性格上具有以下特征:对父母有敌意、对长辈有偏见、有诸如偷窃、撒谎、打斗、蓄意破坏等反社会举动;性情孤僻、排斥传统道德观;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

    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在父母的溺爱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这样的青少年通常很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他们很少愿意去帮助他人,像给同学补习功课、为老年人打扫庭院、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跑跑腿等助人为乐的事情他们几乎不愿意去干。

    在溺爱下长大的青少年大多数都很任性,不愿意按照父母的道德标准去生活。大多数人会渐渐形成偷窃、撒谎、酗酒、自我放任等行为,进而陷入酒精、性乱交以及毒品的漩涡中,更会特地寻找一些色情暴露的电影来寻求刺激。简言之,溺爱助长了他们的享乐主义思想以及反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

    显而易见,一个孩子需要严格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必须要靠爱来建立,而这爱就是我们在前几章中提到的接纳(Acceptance)和赞赏(Appreciation)。

    怎样才是关系型的父母呢?

    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略型,这三种类型都是我们要避免的。那么我们期望的理想方式关系型(权威性)父母又是什么样的呢?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体现爱的权威呢?

    在美国,有许多人著书立说,教导人们怎样有效地建立父母的权威。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另一个人又提出另一个观点来唱反调。至今我没有找到一个能比圣经中的观点更好的了。使徒保罗写道:“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保罗所说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新国际英文版圣经是这样翻译的:“父亲们,不要触怒你的孩子……”J·B·飞利浦对这节经文的解释是:“父亲们,对孩子不要过于苛刻,不要让孩子感到遵守规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英文生活版圣经是这样写的:“不要斥责你的孩子,也不要整天唠叨个没完,这样会促使孩子生气,在他们心里产生怨恨。”

    假如用前面提到的各种负面的教育类型来解释这节经文,就是:“不要用强权、溺爱和忽略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相反地,要建立一种充满关爱的,具有权威性的亲子关系。

    或者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这节经文,就是我们第三章的主题:

    规矩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上,就会导致反抗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像使徒保罗所说的“要找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呢?在“强迫导致反抗”的时候,关系型的、具有权威的父母是怎样调教孩子的呢?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原则:

    对不当的行为举止淡然处之

    孩子犯一些错误,通常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当然,不是要你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相反,你必须对此作出处理。问题是:怎么处理?在你对他们的不当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在你身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如果孩子看到你的嗓门提高了、脸憋红了,或者用任何一种办法就可以让你火冒三丈,那么他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当的行为举止是引起你注意的最佳途径。

    相反地,如果你能不动声色地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有长篇的说教、没有暴跳如雷,那么他犯错误的后果就不会令你如此兴师动众。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平静地告诉孩子:这种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孩子和家里的其他人隔离一会儿。记住:一个人要是没有了观众,就无从引起他人的注意了。“面壁思过”似乎已经过时了,可对许多孩子来说,这一招特别管用。

    我发现对有些孩子来说,就没那么简单,可你还是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作出处理。你要记住:孩子免不了犯错误,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你的宗旨是不要对孩子的某些负面行为小题大做。就像你在第七章中学到的:刻意强化孩子做得对的事情,而不要总是挑他们的毛病。总之,就是“强调正面的;消除负面的。”

    为了行之有效,你需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管教方式,给孩子创造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我相信圣经已经教给我们两个正面的管教方法了,而最近心理学家们才“发现”这种理论。一种叫做“自然后果”(自食其果);另一种称为“逻辑后果”。这两种方法均基于简单的因果关系。

    权威的种类

    专制型仰仗地位和权力

    关系型由关系而产生的回应

    圣经中的浪子就是

    承担了“自然后果”(自食其果)

    圣经《路加福音》中浪子的寓言就是一个绝好的自食其果的比喻。一个富有的财主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决定离家单独过快活逍遥的日子。他要求父亲把属于他的那份产业先分给他。父亲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可他还是把产业给了小儿子,允许他独自闯荡,以此用一种更为艰难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品格。

    自然后果是要付代价的。后来,那个浪子把从家里带出来的财产挥霍一空,只能以猪食充饥,因为那是他仅有的可以吃的东西。整个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他醒悟过来……”。自然后果令他最终幡然醒悟。他决定即刻回到父亲那里,因为那里才真正是他被接纳和被爱的地方。

    令人深思的是,那位父亲不仅放孩子出走,而且还把他的那份产业提前给了他。许多父亲或许会让儿子离家,可有几个父亲愿意把家产给孩子肆意挥霍呢?没门儿!可那位浪子的父亲如此的心甘情愿!他把品格的培养放在了家产之上。而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我们主要的顾虑是担心家产的损失,而不是孩子品格的培养。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什么才是我们要传达给孩子的更重要的价值观。

    记得在小儿子乔纳森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自食其果教他学到了很重要的一课。我家客厅有一个敞开式的壁炉,炉膛与地面一般高,我时常担心乔纳森会被烫到。他根本不懂火有多厉害,他可能会靠近炉膛而被严重烫伤。这是我和妻子不愿意看到的。

    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吃烛光晚餐。乔纳森开始去碰蜡烛的火苗,妻子夏洛蒂赶忙要阻止他,可我说:“别,让他去。”

    乔纳森把手指伸进火苗,然后即刻把手缩了回来,疼得大哭。他的灼伤不太严重,可这足以让他尝到了火的厉害,并知道避而远之。有些人可能觉得让孩子把手伸进烛火里是不是太残忍了,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宁愿让他从一个小火苗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从凶猛的大火中积累经验。从那以后,小乔纳森不再靠近火,而我也不用诚惶诚恐地担心他因靠近壁炉而被烫伤了。

    “逻辑后果”需要预先设定

    另一种管教方式便是“逻辑后果”。简单说就是父母要和孩子事先讲好,如果孩子没有履行他的职责或有不正当的行为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置。比方说:“你要是不把饭吃完,你就没有甜食吃”;或者“如果你不喂狗,那么你自己也没有饭吃。”

    我们在圣经中已经看到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承担“逻辑后果”的先例了。上帝事先把后果向他们说清楚了: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一旦他们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子,其“逻辑后果”就是他们“必定死”。

    上帝事先清楚地向亚当和夏娃设定了界限,况且这也是他们能做到的。可当他们选择违反或跨越这条界限的时候,就必须面临后果。然而上帝并没有武断地先下命令,而是先供应亚当和夏娃生活上的一切所需,无论在生理上、情感上、理性上、社交上、性满足上以及灵性上都面面俱到,一应俱全,然后再向他们设定界限。上帝设定界限的同时,其实也是给了亚当和夏娃一个机会,让他们以信靠和顺服来响应上帝那丰盛的慈爱。

    实际上,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有责任向孩子陈明界限之所在,而这些界限就建立在你和孩子之间早已缔造的爱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界限,你能使孩子学习怎样为他自己的行为举止担负责任。

    坚持立场至关重要

    在第十三章中,约瑟说起过当他看着儿子希恩骑着自行车一路从学校大老远地赶回家,就是为了履行倒垃圾的职责时,他有多么难受。可那时约瑟坚持了立场,这恰恰是运用“逻辑后果”最关键的一环。约瑟很清楚,倘若他允许儿子对曾经作出的承诺言而无信,那么他就无从帮助儿子学习如何建立责任感,更无从培养他的优秀品格。顺手帮儿子倒一回垃圾,甚至作一次“老好人”,允许儿子放学回家后再倒垃圾,这些都无法教导希恩学到他真正需要学习的功课。

    在我大儿子蒂克拿到驾驶执照后,他和我订立了一个协定:如果他违反了交通规则,他将自己偿付罚金,并丧失为期30天的驾驶特权。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蒂克第一次违反交通规则的那天,他小心翼翼地对我说:“爸爸,我吃了罚单了。”

    我不知道蒂克期望我有什么反应,可我就说了一句:“车钥匙呢?"

    蒂克把车钥匙递给了我,还付了罚金,而且30天没有开车。整个过程我并没有长篇的说教,也没有让他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逻辑后果”早已向蒂克交代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他应该为自己已经允诺的后果付上代价。

    原谅,并请求原谅

    我刚才提到的情况还算是一切顺利,因为我坚持了“逻辑后果”。可我们当父母的都知道,有时候事情没那么顺利,也没那么容易。有时火气会忍不住上升,有些话就冒了出来,家里的事有时的确非常棘手。父母要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就要时刻准备好去原谅孩子,同时也要准备好请求孩子原谅我们。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平生最难出口的6个字就是“你能原谅我吗?”尽管如此,倘若你发自内心愿意对你的配偶和孩子负责,你就必须要学会经常说这句话。永远要试着用爱来建立权威,而不是用棍棒。

    有一次,我的大儿子蒂克携妻儿从海外工作的地方回来探望我们。等到他们一家和我们相聚的日子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决定举家到附近的国家公园来个野餐会,借此机会为蒂克一家饯行。夏洛蒂准备了丰富的野餐食品,蒂克和他的妻子贝蒂召集他们的孩子,然后我们全家准备出发去公园。

    这应该是美好的一天,可偏偏出了麻烦。夏洛蒂的一个很要好的老年朋友在我们出发前几小时突然打来电话,说她最近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今天要到圣地亚哥治疗。她问夏洛蒂能不能从朱利安开车到圣地亚哥机场去接她,然后送她到医院安顿下来。

    夏洛蒂在两件事中间左右为难:她一方面想帮助她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又想和她的儿子孙子一起共同度过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聚餐会。

    我们到了公园,把所有野餐用的炊具安排妥当。夏洛蒂尽量在那儿呆久一些,可一会儿就到了她必须离开公园去机场的时间了。我和她一起坐在野餐桌旁说话,可她没一点儿反应。我又问了她一遍,她还是没有搭理我。我第三次问她时,提高了嗓门,想引起她的注意。突然她回过头来说:“你干吗对我大吼大叫的?”

    “你什么意思?我向你大吼大叫?我都问了你两遍了,你都不吭声,你干吗对我不理不睬的?”

    其实我当时应该想到夏洛蒂为什么对我“不理不睬”。她心里正想着该去接她的朋友,她那会儿肯定心不在焉。而她又放不下这里,她更愿意待在这里享受天伦之乐,可她不得不离开。可能我也有些太敏感了,因为她一走,就错过了全家团聚的美妙时光。

    不一会儿,等夏洛蒂开车走后,整个气氛变得很僵。蒂克和她妻子贝蒂也察觉到了。事实上,事情的整个经过产生了一连串的“多米诺”效应。没过几分钟,蒂克和贝蒂也互相闹起别扭,而孩子们也开始发生口角和争执了。蒂克和贝蒂不得不去劝阻孩子,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

    整个过程就像这样的场景:老板斥责员工,员工回到家后就对妻子撒气,而妻子又对孩子撒气,孩子呢,就把气都发泄在狗身上,那么狗呢,就拼命地追猫!

    想到这里,我才开始意识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由于夏洛蒂没有回答我的问话,我就觉得自己被忽略了,而我的反应又过激了。就在我意识到她为什么心不在焉时,我才知道我刚才做错了。在我见到她时,我一定要马上向她道歉,并请求她的原谅。

    夏洛蒂很晚才回来,她也经历了同样的心理斗争。在开车离开公园的路上,她也在思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随即她也意识到整个事情其实非常可笑。然后她的车胎又瘪了,在汽车修理站修车时,她又有更多的时间反省自己。

    就在夏洛蒂走进家门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坐在客厅里。我心里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她的原谅;而她心里想的第一件事也是要请求我的原谅。就这样,我俩几乎同时结结巴巴地要对方原谅自己。这在家里导致了另一个连锁反应,不过这次是正面的。蒂克和贝蒂开始互相请求对方的原谅,而孩子也加入进来了。

    过后,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笑谈今天发生的事和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我发现这个小插曲并没有涉及管教或是“逻辑后果”,可这形象地反映出如果互相说话时口气太冲,那么所带来的后果是一连串的。“你能原谅我吗?”用这句柔和的回答,能化解互相间的怨气,从而能使事情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你们俩都需要向对方说这些话。

    切记:说“对不起”和说“你能原谅我吗?”这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对不起”这句话只涉及一个人;而当你说“你能原谅我吗?”,则关系到两个或更多的人。“你能原谅我吗?”这句话牵涉到人际关系,因为这句话需要另一个人的回答。

    我也承认向别人说“你能原谅我吗?”也会有风险。在说这句话时,你把自己放在了被动的弱势,当你请求原谅时,对方很可能背过身去说:“不,我不会原谅你的。”你自己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不懂事发脾气,他们做得出来这样的事。可你必须要勇于承担这样的风险,因为这为你培养孩子的诚恳和敞开心胸作出了表率。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经常会在受管教的时候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可一旦你要他们向另外一个人说“你能原谅我吗?”,他们立时就扭扭捏捏,吞吞吐吐。要趁孩子年幼的时候教会他们:道歉固然很好,但愿意开口请求别人的原谅就更好了。

    来一个“磁铁”的检验

    当我感到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稍稍有点紧张时,我发现最好退后一步,用上帝看他们的眼光待他们在上帝眼中,孩子是无价之宝,也是独立的个体。这样能帮助我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哪怕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我还是能肯定对他们的爱,因为我纠正的只是他们的行为而已。

    我把这种退一步的方法叫做“磁铁检验”。当两块磁铁分开,不在同一磁场内时,它们之间不会互相影响。如果你把两块磁铁放在同一个磁场内,那么只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要么互相吸引;要么互相排斥。

    我们人类的情感和磁铁极为相似。虽然你本身并不具有磁力,可你有内心的情感,你的孩子同样也有。在一个屋檐下的家庭生活把你和孩子放在了相同的“情感磁场”内,在这种情形下,当一个人接近另一个的时候,产生的结果就像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同样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要么你和孩子亲密无间;要么你们之间互相抵触。

    每当我发现自己和孩子进入僵持状态时,我会问自己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我俩的关系会面临压力?为什么我会对孩子反感?为什么孩子会对我产生抵触情绪?”在你家里,如果事情很棘手,很糟糕时,你就该往这方面思考:肯定某个人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而你对孩子的接纳也已岌岌可危了。

    你一定要清楚:做“磁铁检验”是你的责任,而不是你孩子的责任。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是那个应该后退一步的人让自己退出局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一下整个局面,这样你就不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气了,有必要的话,你可以请求对方的原谅。

    做“磁铁检验”总能帮助我恰如其分地处理僵局。当我有必要对孩子进行“约束”时,“磁铁检验”也总能使我接纳并肯定我的孩子。以“约束”作为平衡点的接纳和肯定,就是教养孩童的精髓所在。此方法亦适用于配偶之间,或是在同一“情感磁场”下的任何一种人际关系。

    情感

    情感就像磁铁-在不同的磁场里它们之间没有反应;

    但在同一个磁场里它们:

    有耳朵的家长请聆听

    在我作家庭辅导的时候,有一家客户是一个13岁的女孩和她的父母。父亲在一个颇有声望的基督圣乐团工作,四处巡回演唱并宣讲他的见证。

    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特地观察了一下这位父亲。他对神学理论颇有见地,把圣经中的许多道理引证到家庭生活中。他说得头头是道,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很明显,这位父亲偏偏不记得约瑟·麦道卫的话:“你可以欺瞒一个骗子,也可以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当这位侃侃而谈的父亲结束谈话后,她女儿转过身,面对爸爸,用极为轻微的但充满渴望的声音对他说:“爸爸,我希望你听到了刚才自己说的每句话,并能付诸行动。”

    这个女孩并不是叛逆,也不是不尊重大人。她渴望全家人在一起,可是她父亲从来不聆听她的心声。他一心想维护自己的权力和他认为的“权威”。他女儿却告诉他:权威的真正秘诀在于一颗服侍的心。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倾听家人的需求,而且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规则之上。要做一个仆人式的领导,必须要让他的属下知道:他们是被爱的,既拥有安全感,又具有自身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是被接纳和赞赏的。

    在第197页的“子女教育风格”的图表上,你能区分“专制型领导”和“关系型仆人式领导”之间的差异,也能注意到第215页上的关于情感关系的结果。你认为你的父母是什么类型的领导?你又是什么类型的家长?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类型的家长?

    问题默想、讨论及应用:

    本章提到四种教育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和关系型。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大多数家长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家长能够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一个物质环境“优越的家”,却仍然以专制的态度抚养孩子?

    为什么在溺爱型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并不比专制型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快乐呢?

    本章的作者迪克提到:纵使许多家长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美满家庭”,可依旧不花时间陪伴孩子,在情感上也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你是否在自己家中也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险?和你的配偶探讨一下,如何预防这种状况的出现。

    在一张纸上大致列出关系型(权威性)父母的特性。这些特性中有哪些是你具备的?在哪些方面你能够做得更好?

    你有没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用过“自然后果(自食其果)”和“逻辑后果”?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如果你准备使用“逻辑后果”的话,先从小事情开始,而且在行使“逻辑后果”时,一定要站稳立场、善始善终、坚持原则,绝不动摇。

    根据作者的说法,家长最难说出口的是哪6个字?你在请求原谅这一点上做得怎么样?你是否有原谅他人的气度?在必要的时候,你是否甘愿请求他人原谅?在这些方面,你家里的其他成员是怎么评价你的?大约能打几分?

    当你处在一个关系比较紧张的氛围中时,不妨试试作者在本章中介绍的“磁铁检验”的妙方。请你谨记,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关系处在压力之下?为什么我会对我的孩子反感?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对我产生抵触情绪?”最后的问题:“我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状况?”

    现在你已基本完成了六A原则即:接纳、赞赏、时间、关爱、责任以及权威你可以独自或与家人一起再次深入地查考一下这些原则的出处。
本博客所有文章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原创。作者:小星星复制或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转自 小星星开心屋
原文地址《第十四章 避免触怒孩子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路人甲